礼堂外,文娱界代表们纷纷到齐。
能来参加官方会议的演员歌手相关从业人员并不多,基本上都是老熟人。
彼此之间非常熟悉,等待之余免不得聊天,中途又不可避免地提到林无攸。
“他也是够倒霉。。。
####沙漠之韵
林然一行人抵达新疆吐鲁番时,正值深秋。
戈壁在阳光下泛着炽热的金光,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火焰山,近处则是绿洲边缘的一片葡萄园,藤蔓交错,果实累累。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气息,偶尔传来风沙掠过地面的细碎声。天边白云稀薄,仿佛被烈日蒸发殆尽。
他们此行的目的地,是一座隐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小村庄??艾提尕尔库勒村。这里住着一位年逾古稀的木卡姆艺人??阿不都热依木?买买提。他是目前唯一掌握全套十二木卡姆曲目与演奏技艺的人,据说他的琴声能唤醒沉睡千年的灵魂,让沙漠为之共鸣。
林然第一次见到阿不都热依木是在一座老宅的庭院里。
老人坐在一张胡杨木椅上,手中握着一把艾捷克琴,神情淡然。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,映出岁月的痕迹。
“你们是来拍我拉琴的?”他抬起头,语气平静。
“是的。”林然点头,“我们想记录您的手艺。”
阿不都热依木笑了笑:“手艺?那不是用来录的,是用来传的。”
林然蹲下来,看着他手中的琴:“您觉得还有多少人愿意学这门音乐?”
阿不都热依木摇头:“年轻人更喜欢电子乐,谁还愿意花十几年时间去背那些古老的旋律?”
林然沉默片刻,又问:“那您为什么还在拉?”
老人望着远方的沙漠,缓缓说道:“因为这是我父亲教我的。他说,木卡姆不只是音乐,它是祖先留下的歌,是我们维吾尔人的根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里,林然和团队开始深入记录阿不都热依木的生活。
每天清晨,他都会带着他们前往村落外的一片沙丘,在晨曦中练习木卡姆。老艺人身披长袍,坐在一块石头上,轻轻拨动琴弦。那种声音宛如从远古流传而来,低沉而悠扬,层层叠叠,如诉如泣。
有一次,林然问他:“这些旋律都有什么讲究?”
阿不都热依木指着琴弦:“你看这段是《乌夏克木卡姆》,象征爱情与思念;那段是《纳瓦木卡姆》,代表希望与新生。每一段木卡姆都有它的来历,都藏着一个故事。”
林然惊叹:“所以每一次木卡姆演奏,其实都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?”
“是啊。”阿不都热依木点头,“只有真正理解它的人,才能听懂它的声音。”
某天夜里,林然和阿杰围坐在篝火旁,听着阿不都热依木讲述木卡姆的历史与意义。
那些故事古老而神秘,仿佛从丝绸之路上传承至今,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。
“你觉得,我们还能留住这些故事吗?”阿杰忽然开口。
林然望着跳动的火焰,轻声道:“或许不能彻底留住,但至少,我们可以让它们不被遗忘。”
阿杰叹了口气:“有时候我在想,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过去的东西了?这个世界,终究是要向前走的。”
林然摇头:“可如果没有记忆,我们怎么知道该往哪里走?”
拍摄的第十天,阿不都热依木告诉林然,他准备在即将到来的古尔邦节上,完成最后一次完整的十二木卡姆演奏。
“这是我最后一次完整演奏整套曲目。”他说,“你们要是真想记录,就认真拍。”
林然立刻安排好设备,架设三脚架,在村落中央搭起了临时拍摄场地。
那天清晨,天空湛蓝如洗,阳光洒落在村落广场上。数百名村民早已聚集在此,等待这场传承千年的演出。
阿不都热依木身披传统服饰,坐在舞台中央,轻轻拨动琴弦。第一声响起,如同沙漠深处的风,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头。随着节奏渐强,琴音如流水般流淌,时而低沉哀婉,时而高亢激昂,仿佛在诉说千年的爱恨情仇。
镜头缓缓推进,捕捉着每一个细节:他苍老的手掌、微微颤抖的指尖、以及眼中闪烁的光芒。
当最后一段旋律落下,整场演出终于完成。
那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,一种连接天地的信仰。
林然走上前,轻声问:“您觉得,这段历史值得被记住吗?”